客房預訂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

景點介紹

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簡稱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古代陸上運輸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運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采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后,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系,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辟并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干線,對于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區)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

歷史上,隋代統一南北以后,將以前各朝代開鑿的運河水道以及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到洛陽的水道,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首都大興,向南到余杭。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元世祖忽必烈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改建京杭大運河(僅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與隋朝大運河有重合)。歷朝歷代對大運河的 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也對京杭大運河進行過多次疏浚。

2014年,京杭大運河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近代的衰落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的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后,太平天國占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沿線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毀。

1855年黃河改道后,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1904年,漕運總督也被撤廢。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現代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通過它長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東和河北等地。

2006年6月獲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浙東運河和隋唐大運河與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合并,名稱改為“大運河”。2014年6月22日,包括京杭大運河在內的“大運河”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景點位置

中國浙江杭州

交通信息

暫無信息